设为首页 在线会员:

新天涯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查看: 54|回复: 1

[读一本好书] 《狄更斯传》人生只有一次,不妨活得大胆一点

[复制链接]

  离线 

71

主题

6

回帖

44

积分

小学会员

Rank: 1

积分
44
发表于 2025-10-12 18:5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但凡热爱文学的人,没有不知道托尔斯泰的,他的《战争与和平》,更是一座丰碑。

可是,托尔斯泰对狄更斯,那是高度赞美:

“狄更斯是一个世纪里,我所曾见过的唯一的一个天才。”

梵高画起画来,像疯子,可是他却把狄更斯当成偶像,他说:

“我的人生目标,就是把狄更斯和那些画家笔下的日常生活通过我的画笔表现出来。”

狄更斯到底有多牛呢?

他是被公认的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家,他的《双城记》和《雾都孤儿》,影响力经久不衰。

他一辈子都在为底层的小人物发声,因为他出身底层,很小的时候就去做了学徒。

可是,他不甘命运的摆布,努力学习,成了记者。

随后,因不愿接受庸碌人生,开始写作,想要用文字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。

很显然,他成功了。

翻开《狄更斯传》,走进狄更斯的人生,你会更深切的明白:

人生只有一次,很多时候,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人生,就要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努力,想要爱,就要活成爱。

人生最后都是要死的,不妨活得大胆一点,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让生命变得更宽阔一点,让人生变得更丰富一些。


多年之后,狄更斯说:
“那是最美好的时代,那是最糟糕的时代;

那是个睿智的年月,那是个蒙昧的年月;

我们面前无所不有,我们面前一无所有。”

这段无数人都熟悉的话,就是狄更斯的《双城记》的开篇。

然而,狄更斯笔下的那个时代,又何尝不是他生活的时代呢?

书的开篇是1812年2月7日,这是狄更斯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。

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,这个世界的美好和黑暗,也在他面前一一铺展开。

他的父亲,是一个海军军需办的小公务员,工作勤恳,为人慷慨。

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,像许多人那样,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事情。

狄更斯的母亲,出身高贵,优雅美丽,有一种被文化熏陶过的良好的教养。

然而,两人都不善于持家,所以越过越穷,常常入不敷出,身背债务,家门口经常都有要债的人。

所以,在小狄更斯眼里,父母不是躲债,就是在躲债的路上。

狄更斯五岁那年,一家人搬去和姨妈同住,因为姨妈比较擅长管家,还能帮忙照顾孩子。

日子许多时候,是需要经营的,否则会越过越乱。

在姨妈的管理下,狄更斯一家的日子,稍微平顺了一些。

在新的住处,狄更斯的房间,在整栋房子最高的地方,站在窗前,他可以俯瞰整个小镇,还能看到镇上蜿蜒曲折的河流。

每天早晨,海军士兵身穿军装,喊着响亮的口号,来来回回地操练。

士兵操练的声音,就是狄更斯起床的闹钟。

从床上爬起来,他看着外面,河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,来来往往的忙碌的人群,在狄更斯眼里,突然变得很有趣。

世界在他面前铺展开,带着苦难,带着幸福,带着痛苦,带着美好。


书中说,狄更斯从小体弱多病,经常一病就是好几天。

在他生病的日子里,父亲就给他讲故事,父亲讲的故事很简单,都是生活的所见所闻。

父亲讲故事的时候,狄更斯就饶有兴味地观察父亲,他觉得父亲讲故事的神态,比故事有趣。

后来,小狄更斯爱上了朗诵,当他准备好所有朗诵的工作后,他就会跑到家人身边,大声说:快,快,快来看精彩好戏。

全家就坐,狄更斯的单人表演就开始了。

朗诵的时候,他会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,父亲看了,觉得他是一个小演员。

因此,有时候外出赴约,还会带上狄更斯,让他在吃饭时表演自己的才艺。

狄更斯喜欢读书,常常读得忘我,连天黑了都不知道。

因为读书,那个小小的书房,变得那样神秘多彩。

他拼命读书,渐渐也理解了自己的痛苦。

后来,他在书中说:
每当我身体不舒服时,就想象着自己是书中那些可爱的人物,生理上的病痛似乎因此化为乌有。

对于狄更斯对阅读的痴迷,姨妈感慨说:

说起读书,他简直是不得了。读到喜欢的故事,他就和小伙伴们一起表演,狄更斯是导演,也是演员。

对于人生,每个人都只有一次,都是第一次做人,但读书,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人生,从而知道,人生不是只能用一种方式活着。

后来,狄更斯告诉父亲,他长大了,要做一个有学识、有尊严的绅士。

他问父亲,这可能吗?

父亲说,只要努力,没什么不可能的。

狄更斯心里记住了。

然而,人生总是充满意外,姨妈改嫁后,狄更斯一家的生活,再次变得入不敷出,濒临瓦解。

欠债也越来越多,要债的人不断逼上门,家里的开支只能不断缩减,他们搬到环境更差的房子,过着更加清贫的生活。

可即便这样,生活也还是一团糟。

生活掉进泥坑,但狄更斯志向远大,他暗暗决定,一定要考上大学。

可在那样的生活里,他的梦想,变得格外艰难。

人生许多苦,都是因为有梦想。随波逐流的人,会过得很轻松。


10岁的时候,他的处境变得更难,因为父亲工作调动,一家人前往伦敦,离开前,被要债的人堵在门口,变卖了所有家具。

带着一种未知的迷茫,狄更斯被带到了命定的伦敦。

更可怕的是,到了伦敦,因为家境窘迫,父亲对狄更斯上学的事情绝口不提。

《狄更斯传》中对他辍学这段经历做了细致的说明:

面对辍学,10岁的狄更斯,无计可施,只能听天由命。

书中的伦敦,美丽,漂亮,干净,狄更斯想看看,现实的伦敦,到底是不是这样。

可是,当他走在伦敦的街上,流浪汉、乞丐,随处可见。

那时候,狄更斯就觉得,贫穷,真是一种可怕的罪恶。

尽管没法去上学,但狄更斯依然坚持读书,他想方设法找来书籍,不断丰富自己。

在这世间,我们应该是自己最坚实的盟友,是自己最坚定的支持者,当我们自己都放弃自己的时候,世界就真的放弃我们了。

后来,父亲事业每况愈下,讨债的人越来越多,狄更斯12岁,父亲就因为债务被捕入狱。

12岁的狄更斯,四处借钱,四处乞求,却只见识到了人性的冷漠。

父亲进监狱后,为了生活,狄更斯进了工厂。

他觉得,这辈子完了。

进了工厂,就不可能再进学校了。

在工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累死累活,到了晚上,倒头就睡。

刚进厂的狄更斯,一点也不机灵,他笨拙,老板说他干这个没前途。

可是,看着那些操作熟练的老工人,狄更斯却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变得跟他们一样,粗鲁无礼,没有自己的思想。

更让狄更斯难受的是,他努力想要学习的读书人的、绅士的态度,让他格格不入,甚至被其他人排挤。

他给工友们朗诵,却被嘲讽。

他不被理解,只剩下孤独。

世俗总是逼迫我们,要我们变得跟它一样,可是我们内心的某个部分,却始终渴望活成自己。


生活是艰难的,可狄更斯没有放弃自己。

在这艰难的人生里,我们需要一万次将自己捞起来。

每天早上,他早早就爬起来,在街上闲逛,将自己的所见所闻,编成故事。

后来,父亲得到一笔遗产,还清了债务,狄更斯也再次入学,成了一名学生。

自己不放弃自己,生活就会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可能,当你放弃了自己,即便机会就在你眼前,你也抓不住。

终于可以上学了,狄更斯很珍惜这样的机会。

他很努力,可是,命运再次开了一个玩笑,他家又经济危机了。

狄更斯再次被迫退学,可是,由于受过专科教育,他可以不用进工厂了,他心里也有了一些希望:通过其他途径,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
之后,狄更斯成了律师事务所的一名职员。

此时的狄更斯,15岁。

他想当记者,可是,当记者必须年满20岁。

于是,他努力学习记者所需要的知识,他的工作是抄写文件,这份工作并不忙,他有很多时间可以用来阅读、学习。

一年多后,他已经掌握了记者所需要的基本知识。

他年轻,有梦想,也敢于行动。

他想做演员,于是开始练习表演,寻找演出机会,只要能面对观众,他都会演。

后来,他当了速记员,工资更高。

十几岁的狄更斯,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,他想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。

然而,在他身边,太多的人麻木的活着,他们根本不关心生命的终极答案。

尽管这样,这些人还是活得很开心。但狄更斯不愿这样活着。

他不能评判别人的人生,但对自己的人生必须做出选择。

他想追寻真理,用真理而不是麻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。

可是,这是一条很艰难的道路。他想要读更多的书,可是没钱买,他就去图书馆借,他给自己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。

其他人见了,说他不可能看完,可狄更斯毫不动摇。

二十岁的时候,他如愿以偿成了记者。

人生,实际上就是一个自我成就的过程,那些率先放弃自己的人,只会被外在塑造。


成了记者,狄更斯前途无量。

可是,他并不就此满足,止步不前,他依然大量学习。

他不知道怎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,但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努力。

唯有自己活得更好,这个世界才会真正变好。

在工作中,他很快就脱颖而出。

他谦虚、安静、诚实,勤恳,同事们都很喜欢他。

只要他继续努力,必定前途无量,可是,他不愿自己的人生一眼就看到头。

他开始写作。

一开始,他并没有想到一定要成功,只想写点故事,赚点外快。

然而,他写着写着,就在文字里发现了一个很大的世界,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事业。

开始的时候,他写写改改,写得不好,就重写,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

作品完成后,在一个月色朦胧的晚上,他将稿子寄给出版社。

稿子被采用了,狄更斯很开心。

真正的作家,就是不停地写,写得多了,好的句子就出来了。

人生是一片旷野,唯有真正敢去探索的人,才能享受旷野的自由。

大多数人都不敢脱离生活的轨道,只能过着规规矩矩的人生。


有一天早上,有人敲开狄更斯的房门。

彼时,狄更斯穿着一件破旧的工作服,就连纽扣都掉了好几颗。

他的生活,窘迫不堪。

开门之后,他的房间里,可谓家徒四壁,只有一张木头桌子,两三把椅子,几本书。

经过了解,他才知道,来的是一位出版商。

这位出版商是一位美国人,他告诉狄更斯:如果你在美国,凭你的才华,绝不至于落魄至此。

狄更斯落魄,不是他工资太低,也不是他不努力,而是他一直在填补家庭生活的漏洞。

尽管他已经是报社的一员大将,可是依然填不满家庭的无底洞。

但他的才华,为他带来了好运,他结识了另一家报社的主编,并获得了主编的欣赏。

后来,他又认识了主编的女儿,两人陷入爱河。

爱情,让狄更斯充满灵感,他的作品《匹克威克外传》,终于在1836年3月开始连载。

这部小说,让狄更斯一举成名。

后来,约稿越来越多,狄更斯辞去了记者工作,成了一名专业作家。

人这一生,就是一个自我完成的过程。

我们的人生,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创造。

因此,对待人生,你不妨大胆一点,因为它早晚会失去,总是做相同的事情,就只能过相似的人生。


《匹克威克外传》让狄更斯出名了。

随后,《雾都孤儿》的出版,让狄更斯声名大振。

第一个孩子出生后,狄更斯的生活,变得很窘迫,他的住处本来就小,根本没有独立的写作空间。

孩子出生后,写作更是艰难,狄更斯不得不换了一个更大的房子。

此后几年,他不断写作,他的孩子不断出生。

然而,狄更斯的身体,在劳累之中,出了问题。

他决定,给自己放个假,出去走走吧。

此时的狄更斯,是有名的作家,他很出名,人们听说狄更斯来了,都充满好奇。

这种好奇的、打量的眼光,让狄更斯烦恼。

他不愿像猴子一样被人围观。

他抱怨说: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,去我想去的地方,看我想看的东西,假如我在街头出现,马上就会有一大群人跟在后面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人邀请他出席活动,可狄更斯全都拒绝了。

他拒绝了那些商业活动,却独自去盲哑学校、孤儿院。

在波士顿,他在餐桌上梳理头发,人家说他很不礼貌。

他的穿着打扮,也被说成太艳俗。

可是,狄更斯依然是狄更斯,并没有因此成为别的什么。

修养一段时间后,身体好了一些,他又开始创作。

不写书的时候,他就投身慈善,参与义演。

1848年,他想写一本自传,于是,就有了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。

1849年5月,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开始连载。

快要写完的时候,他说:奇怪的是,我现在的心境一半是喜,一半是忧。

当然,最后《大卫·科波菲尔》也大受欢迎。

1854年,狄更斯亲自经历了一次大罢工,于是,他写了《艰难时世》。

对这本书,萧伯纳说:它是对物质文明造成的社会问题的一种警示,同时它也指出,这些问题不是我们的错,而是社会秩序本身的紊乱造成的。

世道艰难,可是,人依然要活着,唯有活得更好,才是努力的目标。


作品不断出版,狄更斯也越来越出名。

可是,他的生活也有了另一些问题,他抱怨说:我想逃避我自己,当我看到自己憔悴的脸色,我的空虚简直无法形容。

他的生活并不如意,工作繁忙,婚姻不和谐。

他忙于工作,四处奔波,朗诵,演戏,参加宴会,写作。

名声越来越大。可是在家里,夫妻之间的矛盾还是越来越多,两人分居了。

为了从这种琐碎的家庭生活的麻烦中逃出来,狄更斯不断工作,用工作麻木自己。

《双城记》出版后,作为作家,他的声誉达到了顶峰。

《双城记》出版后,狄更斯给自己放了一个假,他可以在海边悠闲散步,灵感来了,就写写散文。

有一次,写一篇散文的时候,他觉得意犹未尽,于是就创作了《远大前程》。

他再次前往美国旅行,大受欢迎。

等到他离开美国时,有人说要给他立一个雕像,他摇头拒绝:不要,千万不要。

此时的狄更斯,终于活成了他小时候决心要成为的博学绅士。

此时,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,失眠症越来越严重,一只眼睛的视力越来越差。

可是,他还是一个工作狂,即便身体情况如此糟糕,他还是签下了一个包含一百场朗诵的合同。

1868年10月,他的巡回朗诵开始了。

他拖着尚未康复的身体,开始他的朗诵。

时间越久,身体的消耗越是严重,他的痛风犯了,有时候痛得站都站不起来。

关心他的亲朋好友都劝他,算了吧,再这样下去,身体会受不了的。

他不想停下,医生告诉他,再不停止,会中风,他才被迫停下来休息。

生命在绽放的时候,灵魂在欢呼。

所谓绽放,不是累到极致,而是在喜欢的事情里燃烧,每一缕火焰,都会照亮自己。


1870年,一直养身体的狄更斯,觉得这样的生活太无聊,无所事事。

于是,他给自己安排了12场朗诵。

早上,他写作,然后朗诵,下午,他在山间漫步。

做喜欢的事情,是治愈无聊生活最好的解药。

朗诵不停地继续,他越来越昂扬,可是他的身体,也被掏空了。

最后一场朗诵,他说话很无力,连词语都念错了。

朗诵结束,狄更斯泪流满面:现在,我将永远从炫目的水银灯下消失了,我以真诚、感激、尊敬、挚爱的心怀,向各位告别。

他告别了朗诵。

回到文学创作当中,可是,作品尚未完成,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
《狄更斯传》的终篇,是他离开的那一天,是1870年六月的一天。

在遗嘱中,他强调,葬礼不登报纸,不要穿黑色的披肩、斗篷这些让人讨厌的荒谬之物。

他还说,他的名字,就用平常的英文字体刻在墓碑上。

人生只有一次,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,可狄更斯就算回首一生,也该毫无遗憾,因为在做自己这件事上,他不遗余力,在利万世这件事上,他尽己所能。

生命于他,是一次绽放,但太多的人还活着的时候,生命就萎谢了。


人到了一定年纪,都会开始思考,这一生,就究竟该如何度过?

可是,到那时候,很多人已经被生活逼迫到某条路上,不敢轻易离开了。

这个世间有太多的标准,这些标准都在告诉人们,应该这样活,应该那样活。

这些标准,因为依附在某些东西身上,声势浩大,让人不得不顺从。

太多的人都不敢反抗这些标准。

可狄更斯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,人生其实没有任何标准,我们唯一应该遵从的,就是自己的内心的渴望。

狄更斯进过工厂,当过学徒,可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,变得粗俗无礼,因为他内心,始终知道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。

人是自己的创造物。

所谓命运,也要通过我们的行动、选择,才能体现它强悍的力量。

因此,人,大可不必不经努力就接受某种命运。

米兰昆德拉说:
“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,因为人只能活一次,既不能拿他跟前世相比,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。”

所以,听从自己的内心,听从灵魂的渴望,要胜过外在的任何标准。

可是,可怕的是,有些人可能连灵魂都没有。

尼采说过,对待生命,你不妨大胆一点,因为它最终都要死的。

因此,我们不妨活得洒脱一下,大可不必畏畏缩缩,拧拧巴巴,反正这一生过后,一切归零。




上一篇:都来讲讲工地上的奇葩事
下一篇:社会性恐慌焦虑不是贩卖出来的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 离线 

0

主题

41

回帖

51

积分

小学会员

Rank: 1

积分
51
发表于 2025-10-12 19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战争与和平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新天涯论坛

GMT+8, 2025-10-28 21:01 , Processed in 0.044609 second(s), 3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12-2025 tianyag.c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