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在线会员:

新天涯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查看: 38|回复: 0

[读一本好书] 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仰望星空的同时,也要为脚下的土地负责

[复制链接]

  离线 

71

主题

6

回帖

44

积分

小学会员

Rank: 1

积分
44
发表于 2025-9-25 16:0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《月亮与六便士》
【英国】毛姆   著

毛姆在《月亮与六便士》里写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
“艺术家是一群闯入生活的野蛮人。”
当查尔斯・思特里克兰德带着画具消失在伦敦的浓雾中时,他或许没想过,自己奔向月亮的决绝背影,在妻子艾米和两个孩子的生命里投下了长达一生的阴影。
这个被无数人奉为 “理想主义图腾” 的画家,在文学史上的光环太过耀眼,以至于很少有人低头看看他脚下碾碎的责任。
他留下的不仅是一封 “我已离开,不必找我” 的短信,还有一个突然坍塌的家庭:
妻子从体面的中产阶级夫人沦为靠变卖首饰度日的寡妇,年幼的儿女在 “被父亲抛弃” 的流言中艰难长大。
当我们歌颂他 “对抗世俗” 的勇气时,不该忘了一个基本的事实:追逐理想的权利,从来不该建立在逃脱责任的基础上。

“我对他们没有任何感情,他们只是我曾经生活的一部分。”

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被朋友问及家人时,说出的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刀。
他或许忘了,妻子艾米曾为他打理好家里的一切,让他能在证券交易所安心工作;
孩子们曾在睡前踮着脚,期待他讲一个关于远方的故事。
这些被他轻飘飘定义为 “曾经的生活” 的片段,恰恰是一个人对家庭最基本的责任。

托尔斯泰在《安娜・卡列尼娜》开篇就说:
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”
而思特里克兰德亲手制造的不幸,源于他对 “责任” 二字的彻底蔑视。
他把家庭当作可以随时丢弃的旧外套,却忘了自己穿上这件外套时,曾承诺要为里面的人遮风挡雨。
就像纪伯伦在《先知》中警告的:
“在孩子的灵魂里,你不是主人,而是通道。”
父母的责任从来不是选择题,而是与生俱来的使命。

“我不是普通人,我不需要过普通人的生活。”

当朋友指责他抛弃家人时,思特里克兰德用这句话为自己辩护。
在他的认知里,艺术的崇高性可以凌驾于一切伦理之上,包括对家人的忠诚。
但这种 “精英式的自私”,恰恰暴露了他精神世界的残缺 —— 一个真正强大的灵魂,绝不会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独特。
康德曾说:
“人是目的,而非手段。”

思特里克兰德却把家人当成了追逐理想的 “垫脚石”:
他需要稳定生活时,便享受着家庭带来的安逸;
当他想追求艺术时,便毫不犹豫地将这个家推入困境。
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,让我们想起加缪笔下的默尔索 —— 在世俗规则面前,他们都选择了 “绝对的自我”,却对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。
但区别在于,默尔索的冷漠源于对世界的疏离,而思特里克兰德的冷漠,更像是一种精心计算的逃避。

“他们会好起来的,没有我,他们能活得更好。”

这是思特里克兰德最虚伪的一句辩解。
事实上,在他离开后,艾米不得不放下身段,四处找工作维持生计;
孩子们在学校里因为 “父亲是个疯子” 的传言被孤立。
他所谓的 “活得更好”,不过是为自己的逃避找的借口 —— 就像一个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士兵,声称自己的离开能让战友更勇敢。
弗洛伊德在《文明及其缺憾》中指出:
“文明的进步,本质上是对本能的克制。”
这句话放在家庭关系里同样适用:
维系一个家庭的,从来不是激情或血缘,而是克制住 “自我中心” 的本能,主动承担起该有的责任。
思特里克兰德的 “伟大”,恰恰建立在对文明规则的破坏上 —— 他像一个任性的孩子,为了得到橱窗里的玩具,打翻了家里的餐桌。

“艺术是我的上帝,我必须服从它的召唤。”

这句话听起来无比虔诚,却掩盖不了一个残酷的真相:
他用对艺术的 “虔诚”,合理化了对家人的 “残忍”。
真正的信仰从来不是排他的,就像梵高在追求绘画时,依然会给弟弟提奥写信,诉说对家人的思念;
贝多芬在创作《第九交响曲》时,也从未忘记自己作为侄子监护人的责任。

毛姆在另一部作品《刀锋》里写过:

“人这一生,既要抬头看天,也要低头看路。”
这里的 “路”,就包括对身边人的责任。
思特里克兰德的悲剧不在于他选择了月亮,而在于他认为选择月亮就必须砸碎六便士 —— 他不明白,真正的理想主义者,既能仰望星空,也能为脚下的土地负责。
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时,依然会定期回家看望母亲;
里尔克在巴黎追求诗歌时,始终与家人保持着温暖的联系。

最后的话

我们不得不承认:思特里克兰德的画或许能惊艳世人,但他留给家人的伤痛,却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。

毛姆在晚年访谈中曾坦言:
“我塑造这个角色,不是为了歌颂他,而是为了探讨一个问题 —— 当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发生冲突时,我们该如何选择?”
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藏在卡夫卡的一句话里:
“在自己的身上,克服这个时代。”
克服时代的浮躁,克服对 “绝对自由” 的迷信,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逃避责任,而是在责任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。
毕竟,能照亮生命的,除了头顶的月亮,还有身边人眼中的光 —— 前者让我们活得有高度,后者让我们活得有温度。




上一篇:《我与地坛》读懂这三点,你会活得更通透
下一篇:43年畅销不衰的《万历十五年》读懂这6个人,才算看透人性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新天涯论坛

GMT+8, 2025-10-29 00:28 , Processed in 0.066064 second(s), 4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12-2025 tianyag.c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