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在线人数:

新天涯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查看: 64|回复: 0

[读一本好书] 43年畅销不衰的《万历十五年》读懂这6个人,才算看透人性

[复制链接]

  离线 

71

主题

6

回帖

44

积分

小学会员

Rank: 1

积分
44
发表于 2025-9-25 16:3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《人民的名义》里,高育良书记的书架上总摆着一本《万历十五年》。
这位深谙官场规则的“老狐狸”,曾不止一次说:
“读懂了这本书,才算真正懂了中国的政治。”

这部让高育良奉为圭臬的著作,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?
黄仁宇以看似平淡的一年为切口,剖开了明朝官场的肌理,也写透了亘古不变的人性博弈。
书中以明末动荡为背景,聚焦6个关键人物的命运起伏:
有忠臣良将,有奸佞小人,有权谋算计,也有人间温情。
而藏在这些故事背后的,是亘古不变的人性规律 ——历史的循环,本质是人性的循环。
那些看似复杂的抉择,终究逃不开一致的动机;
摸不透人性,就可能重蹈前人的覆辙。
今天,我们就透过这6个人的故事,聊聊那些能帮你在现实中活得通透的人性真相。

万历皇帝:别把信任当筹码,人心经不起高估

东野圭吾说:
“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,一是太阳,二是人心。”

哪怕是坐拥天下的万历皇帝,也逃不过被“人心”刺痛的滋味。
10岁那年,隆庆帝突然驾崩,万历被推上龙椅。
当时的老首辅高拱仗着资历嘲讽他“无知小儿”,甚至提议换帝,吓得小万历和母亲夜不能寐。
是张居正挺身而出,赶走高拱保住了他的帝位。
此后,张居正成了万历的“再造恩师”:
亲自编教材、陪练书法、教治国之术,劝他做明君。
小万历把张居正当作信仰,哪怕有人弹劾张居正,他也一概不信。
可张居正一死,朝臣的奏折铺天盖地而来:那个教他“励精图治、以天下为己任” 的老师,背地里贪污受贿、带头犯法。
多年信仰轰然倒塌,万历又气又恨,下令查抄张居正家产,差点刨棺戮尸。
从此,他再也不信任何人,变得多疑又颓废。

《增广贤文》里说:
“入山不怕虎伤人,只怕人心两面刀”。
人心就像深渊,你永远不知道皮囊下藏着怎样的暗涌 —— 前一秒诉衷肠的人,后一秒可能就利用你的软肋捅刀。
别把信任毫无保留地交出去,太依赖别人,终会被现实的冰冷刺伤。
睁大眼睛留个判断,才能活得清醒。

张居正:职场混得开的人,都是“半君子半小人”

马基雅维利说:
“没有什么比伟大事业更需要心狠手辣。”
张居正就是这样的人。
他当首辅时,大明早已积弊深重:政治上纲纪废弛、贪污成风,经济上入不敷出、国困民穷。
面对烂摊子,张居正扛起改革大旗,最狠的一招是“胡椒苏木折俸”—— 把京官俸禄全换成国库堆积的药材。
明朝俸禄本就低,这招直接引发官员不满。
他们串联起来要搞示威游行,想逼皇帝罢免张居正。
可游行当天,聚集地突然起火,几名领头官员丧命,游行泡汤。
事后才知,火是张居正下令放的。
他还以“聚众闹事”"为由,把剩余领头人全贬到京外。
铁腕震慑了政敌,改革得以推进,大明硬是多续了几十年命。

老话讲:
“慈不带兵,义不行贾”
能成大事的人,从不是纯善的“君子”。
心太软是成事大忌:总想着忍让留情,就难披荆斩棘;
有了雷霆手段,才能应付各路鬼怪。
智商决定能走多快,手段决定能走多远。
一半君子守底线,一半小人护目标,才是强者的生存法则。

海瑞:太刚易折,柔软才是顶级韧性

我们印象中的海瑞是“海青天”,可黄仁宇用“志大才疏”"四个字,道破了他的局限。
作为父母官,海瑞无可挑剔:
明朝官员收礼成风,他却自己种地养家;
百姓诉讼,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,真正一心为公。
但在官场,他的“刚”成了致命伤。
高层教育官员巡查,旁人都下跪拜见,海瑞却直挺挺站着,说“按法规不必跪”,让对方下不来台;
嘉靖四十五年,他甚至上书痛骂皇帝沉迷长生、不务政事,差点被砍头。
过于耿直鲁莽,让他两次罢官入狱。
他能做道德标杆,却永远得不到重用 —— 就像寒冬里的松柏,能傲霜雪,却成不了支撑大厦的栋梁。
初入社会的我们,何尝不是这样?
有原则、有锐气,却不懂委婉的智慧。

《说苑》里说
“鱼乘于水,草木乘于时。”
个人力量再强,也难敌时代洪流。
学会审时度势、刚柔并济,才能在复杂的世界里游刃有余。
柔软不是妥协,而是更持久的韧性。

李贽:鹤立鸡群时,要懂“藏锋”"的智慧

《万历十五年》里最特立独行的人,当属李贽。
12岁就敢挖苦孔子言论,成年后更是离经叛道:
批判程朱理学,说“人有欲望天经地义”;
反对特权,主张男女平等,还和女弟子研学;
痛批统治者鱼肉百姓,为底层发声。
他像一把利剑,戳破了道学家的虚伪假面,却也招来了杀身之祸。
儒学正统被挑战,文人们骂他“异端”。
有人纵火烧了他住的芝佛院,后来又以“惑世诬民”的罪名把他投入大牢。
最终,李贽在狱中自尽。

罗翔说:
“人性不喜欢被批评”
李贽反抗礼教的同时,也撕碎了别人赖以生存的“遮羞布”。
太多人宁愿活在虚饰的太平里,也不愿面对痛苦的真相;
宁愿守着僵化的现状,也不愿承担改变的风险。
所以鹤立鸡群时,最容易被鸡群围攻。
不是所有人都配听真话,捍卫真理的代价,往往是被孤立甚至毁灭。
外圆内方,适当缄口,不是妥协,而是为了更长久地走下去。

戚继光:别人对你的态度,藏着你的“利用价值”

戚继光的一生,是“有用” 与“无用” 的现实对照。
倭寇侵扰东南沿海时,他率戚家军征战几十次,斩敌两万余人,成了朝廷倚重的“战神”:
皇帝重赏,连升几级;
百姓修生祠,奉他为保护神。
可倭患一平,风向变了。
官员们接连弹劾他“功高盖主”“结党营私”,万历皇帝顺水推舟罢免了他,让他滚回老家。
晚年的戚继光一贫如洗,两鬓斑白时连买药钱都没有,最终病逝。
没过几年,曾经所向披靡的戚家军,也因孤立无援被朝廷剿灭。

马伯庸说 :
“人性从来趋利避害,可背叛忠义,却绝不背叛利益。”
你的价值,往往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:
有用时是功臣,无用时是弃子。
被巴结时别沾沾自喜,被疏远时别怨天尤人。
来是因利,去是利尽,本就是人性常态。
别高估关系,别低估恶意,才能在粗鄙的世界里护好自己。

申时行:懂中庸的人,往往活得最久

《万历十五年》里的权臣多不得善终,唯有申时行全身而退。
张居正死后,申时行接任首辅。
大家起初瞧不上他 —— 和张居正的狠厉比起来,他太“软”了:
个性温和,从不与人正面冲突。
可这“软”,恰恰是他的生存智慧。
他从张居正的结局里悟透:
唯我独尊只会冒犯他人,想为国效力又保全自己,得温润圆滑,兼顾各方利益。
当有人弹劾他,他不报复,反而在考核中对对方网开一面;
万历不上早朝,他就在君臣间周旋,一次次化解危机。
八年首辅生涯,他化敌为友,让各方势力暂时休战,大明得以喘息。
最终,他功成身退,活到八十岁寿终正寝。

《中庸》说:
“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。”
话说太满易招祸,事做太绝会失人心。
中庸从不是平庸,而是最高级的处世哲学:
不走极端,中和待人,以柔克刚,永远为自己留有余地。

最后的话

读《万历十五年》,其实是在读我们自己
高育良最终倒在了权力的漩涡里,但他推崇《万历十五年》的理由,却值得每个人深思。
这本书最动人的,不是历史细节,而是对人性的洞察:
万历的无奈,是每个被规则束缚者的缩影;
张居正的铁腕,藏着每个改革者的挣扎;
申时行的中庸,道破了每个成年人的生存智慧。
就像知乎上有人问:“为什么《万历十五年》畅销 42 年?”
有个回答很扎心:“因为我们总在历史里,看到自己的影子。”
那些四百多年前的故事,至今仍在不断重演:
职场上的权力博弈,人际中的利益交换,理想与现实的撕扯......
而《万历十五年》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们的困境,也给出了答案。
或许,这就是高育良反复品读它的原因。
读懂了那些历史人物的命运,就读懂了人性的规律,也读懂了在复杂世界里,该如何守住自己的底线,走好自己的路。
有空时,不妨翻开这本书。
毕竟,能看透历史的人,才能更好地看懂现实。




上一篇:《月亮与六便士》仰望星空的同时,也要为脚下的土地负责
下一篇:《城南旧事》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离别,都是成长的印记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新天涯论坛

GMT+8, 2025-10-28 12:58 , Processed in 0.053616 second(s), 3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12-2025 tianyag.c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