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在线人数:

新天涯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免费注册
查看: 37|回复: 0

临渊羡鱼:读《资治通鉴》才懂

[复制链接]

  离线 

105

主题

3

回帖

47

积分

小学会员

Rank: 1

积分
47
发表于 2025-8-30 10:4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读《资治通鉴》才懂:处世的定力,藏在“修己待时”的清醒里

千年史书藏着成长的真理:能让人接住机遇、安度变迁的,从来不是追逐外界的来去,而是“沉淀自我、静待时机”的笃定。“人和事有来去时间,修炼最好的自己即可”,恰是古人用无数成长故事验证的本质——外界的来去是无常,自身的强大是根本,唯有专注修己、不慌不忙,才能在变化中站稳,这份“不急躁、懂沉淀”的通透,比任何刻意追逐都更能护佑长远。

陷“逐外失己”者,易坠焦虑的泥潭

战国的赵武灵王,早年推行“胡服骑射”让赵国变强,却在晚年因“追逐权力来去”迷失自己——他既想传位给儿子赵何,又舍不得放权,还想扶持另一个儿子赵章争位,妄图掌控所有“人事来去”。最终引发“沙丘之乱”,自己被围困在宫中,断粮断水三个月后饿死。《资治通鉴》载其“欲分赵而王章于代,计未决而辍”,他的悲剧在于:把精力放在“掌控外界人和事的来去”上,忽略了“修己(稳固自身权威、理清权力逻辑)”的根本,最终在权力的拉扯中,弄丢了自己与国家的安稳。就像有人为“留住朋友”,刻意迎合他人喜好,改变自己的性格,结果朋友没留住,还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;为“抓住风口”,盲目跟风创业,不打磨自身能力,结果风口过去,项目很快失败——逐外的人,把“外界的来去”当成安全感,却不知抓不住的终究会走,过度追逐只会让自己在焦虑中,弄丢了本该沉淀的自己。

懂“修己待时”者,能在沉淀中扎根

东汉的诸葛亮,早年隐居隆中,不急于“追逐仕途机会”,而是“躬耕陇亩,好为《梁父吟》”,一边读书学习打磨谋略,一边观察天下局势。他不焦虑“没人赏识”,而是专注“修炼最好的自己”,最终在刘备三顾茅庐时,凭借“隆中对”的精准谋划,一举成为蜀汉核心谋士。《资治通鉴》载其“每自比于管仲、乐毅,时人莫之许也”,他的清醒在于:懂“人和事的来去有定时,自身足够强才能接住”,不急躁、不盲从,在沉淀中提升价值,反而能在机遇来临时牢牢抓住。就像有人毕业后不急于“找高薪工作”,而是先花一年时间学习专业技能、积累实习经验,再求职时轻松拿到心仪offer;有人做自媒体时,不焦虑“涨粉慢”,而是专注打磨内容质量,半年后靠优质作品突然爆火——修己的人,明白“外界的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”,专注自我成长,静待时机到来,才能在来去无常中站稳脚跟。

得“静待自适”者,方得处世的自在

北宋的苏轼,一生宦海沉浮,贬谪与起用反复交替,却始终“不纠结外界人事的来去,只修自己的心境与能力”。被贬黄州时,他开垦东坡种地、研究美食,还写下《赤壁赋》沉淀思想;被召回京城时,他也不沾沾自喜,仍保持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淡然。他不刻意“留住高位”,也不抱怨“贬谪之苦”,而是专注“修炼最好的自己”,最终无论外界如何变化,都能活得从容自在。《资治通鉴》续编赞其“性放达,好笑语”,他的自在在于:懂“人和事的来去是常态,接纳并修己才是解药”——不执着于“谁来谁走”,不焦虑“得到失去”,在沉淀中找到内心的安稳,反而能在变化中活出通透。就像有人面对同事离职、朋友疏远,不陷入“为什么离开我”的悲伤,而是专注提升自己、经营当下生活,后来反而交到更合拍的朋友;有人遭遇项目终止,不抱怨“机会没了”,而是总结经验、学习新技能,很快迎来更好的合作机会——自适的人,懂得“三毛说的'修炼最好的自己’,本质是与外界变化和解”,不追逐、不焦虑,专注修己、静待时机,才能在处世中收获真正的自在。

《资治通鉴》里的处世故事早已说明:赵武灵王因逐外失己而亡,诸葛亮因修己待时而兴,苏轼因静待自适而乐。他们共同印证一个真理:处世的定力,从来不是“能掌控多少人和事的来去”,而是“能把自己修炼得多好”——外界的来去是无常,自身的强大是定数,唯有专注修己、不慌不忙,才能在变化中接住机遇,在来去中安度人生。

往后的日子,若为“人和事的来去”感到焦虑,不妨学古人“沉下心”:不追逐、不纠结,专注打磨自己的能力与心境。记住,能让你应对所有变化的,从来不是“抓住多少”,而是“你有多强”——这便是史书留给我们的处世箴言:修己者,待时来。




上一篇:认知低的人,一定要狠狠读历史
下一篇:《这40条生存法则,让你瞬间看清世界的真相!》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新天涯论坛

GMT+8, 2025-10-29 08:18 , Processed in 0.051390 second(s), 3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12-2025 tianyag.c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